新聞中心
發布日期:2022.02.24

拆解 AI 臨床醫學救治應用!AutoML 成下波進化關鍵

出處:天下雜誌

圖文 SAS Taiwan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

 

全球掀起智慧醫療、精準醫療的浪潮,隨著人工智慧 (AI) 技術及落地應用越趨成熟,讓 AI 在醫療領域各項試點發展愈來愈蓬勃,尤其許多醫護人員已開始藉助 AI 回饋至臨床研究。而隨著資料科學平民化趨勢興起,下一步,掌握跨界整合醫學專業及資料科學的利器:「自動化機器學習(Auto Machine Learning, AutoML)」技術,還將有機會讓醫療單位不雇用資料科學家,也能做 AI 分析!

 

醫療產業擁有大量的數據,隨著 AI 應用範疇越來越廣泛,能為醫療產業帶來的價值更加多元,例如,AI 能辨識並比較病理影像切片,直接呈現結果給醫師,協助醫師更快做出診斷;AI 能預警病患風險,緩解醫護人員的警報疲勞,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。AI 能成為醫護人員的支持工具,讓醫師的工作更加便利、有效率,充分利用看診時與病人互動的時間,醫師及病人更能進行有意義的對話。

 

AI 對實際產業帶來的價值,在COVID-19 爆發後被加速證實。國際藥廠輝瑞即仰賴 AI,讓臨床試驗數據得以透過更佳的演算法、自動化流程與統計建模的技術,加快疫苗開發與審核的腳步,成功在疫情爆發後不到一年,就用創紀錄的時程將疫苗推向大眾(註1)。此外,近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,也宣布將投入拓展其自然語言處理、AI 和機器學習等能力進行數位轉型,讓包含疾病監測、食品藥品安全、毒品藥物等監管更適切,同時讓試驗數據的關聯性能更有合理的數據解釋。

 

而上述在輝瑞及美國 FDA 背後協助實現 AI 應用的推手,正為全球分析領域領頭羊: SAS。

AI 醫療分析四大領域

近日 SAS 台灣業務顧問部陳新銓副總經理於受訪時,指出 AI 醫療分析可分為四大領域:

 

SAS,AI

 

  •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:透過模型分析發現流行病在何時觸發、進行預防,或了解流行病造成的原因,找到問題、解決問題。
  • 臨床醫學即時救治:運用進階分析來快速預測可能結果,快速支援多種情境模擬以判讀風險與診斷方法的差異,協助第一線醫護人員做出最佳決策。
  • 教學研究醫療期刊:透過測試、程式設計、實驗、預測,如數位分身概念,來拓展更複雜結構的研究。
  • 醫療資源整合跨院維運:病床數量監控、醫學物聯網建置、呼吸器等各重要儀器資源配置維運管理等。

 

陳新銓表示,因為人們對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及效率要求、還有產業在成本控制的雙重驅動下, 產業開始理解AI所能帶來的改革力量。然而我們也看到不少醫療組織嘗試跨及發展如自動診斷、複雜影像分析以及機器人手術等過度膨脹的應用,結果大失所望。

 

陳新銓進一步強調,「導入AI要有理解現實的心態。AI是用來幫助醫生與臨床工作人員建立核心價值,並在承接複雜診斷或昂貴大型專案時,能先行節省重複性且低價值的任務,幫助組織專注訓練與建構更高的預測力。」

 

尤其目前隨著電子病歷、健康存摺及病人自行蒐集的健康數據等真實世界數據(Real World Data, RWD)越來越多,使得真實世界證據(Real World Evidence, RWE)的概念更加重要。真實世界證據運用RWD為研究來源,並進行臨床研究分析,像是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統計、醫療資源利用、相對療效等。這樣的醫學數據累積,整合了安全的分析基礎和可擴展的框架後,加上部分AI技術的可解釋性越來越高,讓AI於「臨床醫學即時救治」在醫療現場能發揮越大的效用,協助醫師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
案例1》不再開錯刀!可稽核、高精確的癌症決策流程

舉例而言,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「結直腸癌」,應對這類癌症治療的最佳方式是切除腫瘤,或接受化療以縮小腫瘤。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,醫師會以電腦斷層掃描(CT)人工評估腫瘤狀況,進而決定後續治療方式。然而,對放射科醫生來說,CT 掃描判讀耗時,且CT通常只測量最大的兩顆腫瘤,其他腫瘤隱藏資訊難被揭露,且缺少3D評估,腫瘤位置較易因主觀判斷產生誤診、開錯刀的現象。

 

陳新銓表示,後來中心以SAS AI將50多位患者資料進行深度學習模型訓練,並將超過1,300個腫瘤擴散影像的各像素進行分析與圖像分割,教會了系統如何立即識別腫瘤特徵,用透明化的模型演算流程、可解釋的影像辨識結果,篩選醫師人工看不到、容易誤判的狀況,並提供了每個腫瘤的 3D 呈現,讓醫生更準確地判定救命手術是否要執行。後續也反饋給超過1,100位以上癌症研究人員,發展更精細的研究報告。

案例2》為洗腎病患預警突發心衰

另一方面,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一(註2), 5 成洗腎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,為能及早預警,臺北榮民總醫院與 SAS 打造「即時血液透析」(俗稱洗腎)AI 預判系統。

 

陳新銓說明,雙方使用 AI 預判系統成功突破過去的限制,做到「毫秒級」的即時分析。提前在病人發生心衰竭危機前,搶先發出警報。該專案根據透析機每秒產出的 200 組參數,預測病人心衰竭風險,準確率達90%;並降低 80% 的乾體重(註3)(洗腎治療的理想體重)預估誤差率,大幅降低病人洗腎久候的時間。

 

而當初為了介接數據中心以及血液透析機的即時資料,北榮耗時9成時間清理資料、進行介接。現在,雙方還進一步導入 AutoML 技術,代勞資料前處理與模型最佳化的繁雜工作,短短幾分鐘就能自動產生冠軍 AI 模型,找出重要參數,協助團隊大幅縮短 AI 建模的時間。

AI 平民化,AutoML 將助醫護躍進「分析力」

多數醫療組織投入 AI,只能仰賴資訊部門,然而,並非所有醫院都能打造數據分析團隊或雇用資料科學家。另一方面,AI產出的建議仍高度仰賴資深醫師臨床經驗的判讀,但資深醫師尤其時間有限,難以親自與 IT 部門一起共同開發及訓練 AI 模型。

 

陳新銓指出:「國際目前走向是開始擁抱 AutoML 技術,讓許多資料科學工作透過 AI 自動化,降低技術門檻,使醫護可自主建構更符合需求的 AI 模型,解決醫療現場難題!」

 

SAS,AutoML

AutoML可幫助醫護人員將資料科學任務從程式碼轉變為簡易的拖曳方式,並透過平台內建的演算法,自動執行相關作業,將時間從約兩個月大幅縮短到 15 分鐘就可以找出最佳模型,加速完成AI建模作業。

 

陳新銓比喻:「醫院可將建構模型的工作交給AutoML,就像讓各科室內建專屬資料科學家般,醫師能把時間心力專注在病人身上,又可享有自行開發AI的時效,加速跨部門合作效益。」

 

讓有領域知識的人可以發揮分析力,才可落實AI效益,而非流於實驗室的短期花火。未來無論是公衛流行病、臨床醫治、教學研究或是醫療資源維運,更多AI平民化技術的發展,預期將連結醫護人士與資料科學界,激發起更多對話與創新場景。

 

註1: Pfizer’s Edge in the COVID-19 Vaccine Race: Data Science

註2: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-108年度門診透析預算執行概況

註3:「乾體重」是指透析後的體重,透析病人在透析治療清楚液體後,身上沒有發生水腫或脫水過多的情形,且血壓正常無不適現象,此體重稱為乾體重。乾體重會隨身體狀況而有所增減,所以需要不斷地評估並持續進行監測。

 

★ 詳情請洽 敦新科技 產品經理 Kay Hong / kayhong@dawningtech.com.tw